首页 > 穿越小说 > 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> 第245章 它让你热血沸腾,也让你如鲠在喉。

第245章 它让你热血沸腾,也让你如鲠在喉。(2/2)

目录

苏州河是公共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,列强用枪炮划出的屈辱线。南岸洋人记者冷眼旁观,北岸士兵用命换国际社会关注;白马从仓库冲向租界,最终中弹倒下——象征希望被扼杀在殖民壁垒前。

总结来说,就是苏州河两岸的对比,是《八佰》最锋利的刀——割开了浪漫化的抗战叙事,露出血淋淋的现实。

但是槽点也的确不少。

最让陈默无语的是最后的人肉快递电话线。

有一种莫名其妙,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感觉。

这也是最基本的逻辑上的荒谬的错误,可以说很低级,陈默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。但是在他看来这一段,真的就有点荒谬的感觉。

这特么的是战场啊!四行仓库与租界直线距离仅几十米,完全可以用信号旗、灯光等更安全的通讯方式。。

电话线需持续物理连接,送过去有什么用想破坏太容易了吧

为了这么扯淡的理由,送那么条人命,“咬线牺牲”桥段像抗日神剧套路,刻意煽情简直不要太明显了。

还有护旗的那一场戏,也很刻意,同时抗战神剧的即视感真的太强烈了。

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,感动的地方有,震撼的地方有,但是同样的出戏的地方也有,吐槽的地方也不少。

这就像是陈默之前说的那样,是一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。

看到士兵怒视租界灯红酒绿发出愤慨的声音:“我们在这里流血,他们在对岸看戏!”的时候,这部电影展现了战争中最残酷的对比——用命换来的只是看客的掌声。

那一刻,陈默看到影院里不少人都红了眼眶。

而到了那张只有寥寥几个字的绝笔家书“舍身取义,儿所愿也!”

看到一个个士兵们自报家乡姓名,毅然决然地纵身跳下,那一刻他们用最平凡的名字,诠释“无名英雄”的重量。

看到士兵们绑着手榴弹跳楼炸日军装甲队,集体赴死前的最后告别,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最朴实的“来生再见”。

全场已然是啜泣声一片,陈默哪怕不是第一次看,也依然眼眶泛红,身边的两个女人,更是早已经泣不成声。

这一段或许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大,但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,却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令人深刻的一幕。

只是升旗的那一幕,陈默是真的感动不起来,无他,主要是有点太“抗战神剧”的感觉了。

如果放在过去,大众还没有经受太多的电影洗礼的时代,这一幕的剧情没有什么问题,逻辑的合理性也会被大众忽略,可是别忘了,现在早就不是那个电影匮乏的年代,如今可以说观众们的欣赏水平早就已经被提到了比较高的程度。

至少对于电影的基本逻辑要求还是比较高的。

当然陈默倒是能理解,毕竟,这一场戏,这样改,虽然逻辑性的确差强人意,可是视觉冲击力的确很强。

陈默不由地扫了一遍首映礼现场的观众,发现这一场戏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馈。

一部分人被这被悲壮的一幕感染潸然泪下。

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无动于衷,不是因为他们冷血,而是因为这一幕可以说直接把此前的电影的严肃性给严重削弱了。

陈默自己也不由地在想,如果是自己来拍这一场戏会怎么拍

或许他会直接用上真实的历史时刻。

改为日军地面机枪骚扰,守军轮流扶旗,更符合史实;

同时删减慢镜头,用纪录片式冷峻呈现;谈不上更好或者更坏,只能说,这就是电影,每个创作者有着自己的理解。

而真实升旗时,租界洋人记者拍照后,问谢:“你们能守几天”谢答:“军人没有选择,只有坚持。”

这一段历史事实,可以说绝对比电影更深刻,但也很显然,从视觉冲击力上来说,它不够“燃”。

一直到后面的送电话线的戏,老实说就有些出戏了,这也是陈默认为的这部电影的最大的槽点所在。

完全不顾逻辑合理性了。

当然,从电影的表现方面,或许是想要通过这一幕来表达“觉醒”!

但是合理性却被完全忽略了,最关键的是,前面升旗仪式那一幕,对于很多人来说,如果不是历史党的话,大概不会太在意,因为那玩意,普通人看了还真的不会觉得有什么大问题。

可是这一场送电话线的戏就显得太露骨了。

随便一个普通的观众,不需要什么历史党,也会发现其中的最大的逻辑漏洞。

可以试想一下,送电话线的时候,敌军何必冲着人去打

直接炸断电话线不就完事了

电话线一断,这条电话线就没有任何用处了啊!

可是结果偏偏不,一条电话线,送掉那么多人命,煽情是煽情了,可特么的就真的是神剧了!

电影结束了,陈默侧头看了看两女,她们眼眶有些红肿。

显然是之前哭的。

“觉得怎么样”陈默问道。

“很好!比我想象当中的要好,虽然有些地方看不太明白,但是比《急先锋》好看!”杨蜜说道。

“就是,最后为什么要送电话线我有些不明白,送过去如果被炸断了,那不是白白牺牲了”赵莉影眉头微蹙问道。

“你觉得呢”说着她们都看向陈默。

陈默说道:“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。”

电影放映结束,管胡带着一众主创人员上台谢幕,然后就到了媒体们最喜闻乐见的采访问答环节了。

而陈默这边,因为刚刚新鲜热乎的《急先锋》的“场面话大全”可还在热搜上挂着呢,所以,陈默这边第一时间就吸引来了许多媒体记者。

你看管胡他们虽然是主创,可是采访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新闻爆点啊!

只有各种宣传自吹,肯定不可能有别的东西。

陈默就完全不同了啊!

这位可是行走的新闻制造机。

或许是因为此前陈默的回答杀伤力太强悍,所以,这会儿王军和管胡也都凑了过来。

“陈导,我是《电影周刊》的记者.”

陈默直接打断道:“大家想问什么我知道,我直接说吧。”

众人闻言都忍不住乐了。

可不是吗陈默对于这种场面,那经验就太丰富了。

“来的时候,管胡导演跟我说,陈导啊,你对这部电影有什么意见,照直说,千万别藏着掖着,也别说场面话。”陈默笑着侃侃而谈。

媒体人们也乐了。

管胡对着陈默双手合十做一个拜托的模样。

“其实吧,管导是我的前辈,照理说我一个后辈导演来对前辈的作品评头论足,其实是有些不太好的。但是我知道我不说点什么,你们估计是不会放过我的。”陈默又说道。

结果一个个媒体记者却是白眼一片,好家伙,你阴阳什么前辈还少吗

陈诗人:

藤桦淘:

张一谋:

“这部电影,导演用顶级的视听语言,讲了一个充满历史争议的悲壮寓言——它能让你热血沸腾,也让能你如鲠在喉。”陈默说道。

记者们闻言倒是有些讶然,因为没想到陈默倒是真的没有说场面话。

这一句评价,可以说有褒有贬。

管胡悬着的心反而是放了下来,王军也是松了口气。

还好,还好,陈默没有像之前阴阳《急先锋》那样。

“这可以说是一部优点缺点都非常明显突出的电影,优点在于,苏州河两岸的震撼的视觉对比冲击。

还有舍身取义的士兵们,那一场报家乡报名字,然后慷慨赴死的戏,我相信任何一个国人看了都很难不为之动容。

但是缺点也很明显,那就是,煽情过度,部分桥段如护旗、送电话线等,可以说逻辑太牵强了。

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,这部电影值得一看,但是想要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,那么首先不要去听管导他们宣传说的什么还原最真实的抗战,建议当寓言看仪式感,当史料看纪录片。

大家记住电影是“基于历史改编”而不是“还原历史”,我相信观影的体验会好不少!”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