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穿越小说 > 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> 第330章 视察后方工厂

第330章 视察后方工厂(1/2)

目录

这一天,陈光良来到合川的新丰纺织厂视察工作,这是他到重庆后的工厂考察第一站。

新丰纺织作为绝对的最早在重庆建厂的纺织工厂,在整个后方都属于前三纺织厂的存在。

目前,重庆有三大纺织工厂,分别是:新丰纺织、豫丰纱厂、裕华纱厂,三家工厂都拥有3万以上的纱锭,其设备占总量的70%,纱生产量占总产量的60%-70%,实际上处于垄断地位。

豫丰纱厂,1919年设于河南郑州豆腐寨,创办人穆藕初,于1936年被宋子文的华夏银行吞并,改名为“豫丰和记纱厂”,由华夏银行郑州分行的行长束云章接办。1938年4月,豫丰纱厂拆机装箱迁移,先将纱机56000锭、布机200余台,以及发电机、锅炉机件等运抵汉口,继而运存沙市、宜昌,最后决定迁重庆。

裕华纱厂,即汉口裕华纺织公司属厂,由徐荣廷、张松樵、苏汰余等创办。徐荣廷出生于武昌阚家河,幼年曾在一同姓药材行作管事,因结识了护军马队第一营管带黎元洪,结为拜把兄弟,二人过从甚密。抗战爆发后,裕华纱厂于1938年8月,将所有机件器材3000余吨全部装箱运往宜昌,拟雇船逆运到重庆。

除了这‘三大纺织工厂’外,另外还有三家纺织工厂的纱锭拥有1万以上,而整个重庆,甚至整个大后方,也就这六家纺织工厂规模最大,占95%以上的产能。

新丰纺织在重庆的工厂,实际上分为五部份,一部分在合川,一部分在小龙坎这是陈光良一开始就制定的策略——防止日本战机轰炸,而全军覆没。

这边的总经理王之誉,在一旁为陈光良介绍道:“陈先生,这座工厂已经前后被轰炸两次,都是全体员工奋力抢机器,才得意一直保持着生产。”

陈光良点点头,日本人轰炸,毕竟不可能太过精准,而且这个时代的炮弹并没有后世的威力,轰炸后,很多设备都能抢修过来。

“大家共同一心,才能有今天的新丰纺织,我这次来重庆,除了建立宁安基金会,也会关切我们的工人福利。既然钱都捐出去了,那我也不能亏待管理层和职员,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,以津贴的方式,把大家的薪资给提一提。”

王之誉有些为难的说道:“这会不会让其它纺织厂有意见”

大家都在压榨,你说你要提高福利,这不是犯众怒么!

陈光良坚决的说道:“我厂都不要了,还怕这些。当然,所以我说的是以津贴方式发放,就是每个月给大家一点米油,权当是应对法币贬值、物价上涨的情况。”

“好,我明白了!”

随即,陈光良参观了整个工厂。

这里的工厂,占地面积180亩,不仅有厂房,而且还有不少员工宿舍,也正是这样,日本人轰炸不一定就能找到工厂。至于死伤一些工人,这就没有办法的事情,乱世人命不值钱。

而新丰纺织在重庆的工厂,是分在五个地方,这样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轰炸带来的损失。

在考察时,陈光良询问道:“这边的采购、供应纱,听说有些门道”

王之誉点点头,说道:“我们新丰,再加上豫丰、裕华三家工厂,近乎垄断大后方的纺织。所以在采购上,我们三家有组织地在价大跌时采购,储备足量的,一般都在两年的量;此时重庆制品的价格,实际上也是由我们三大纱厂掌控。若三大纱厂几日不公示价格,10到15天不供应纱,市场上纱价格必定极度上涨”

很多纺织厂,他是没有办法将纺纱的,或者说自己纺纱成本太贵,所以这一步基本是由大纺织厂掌控。

对于新丰纺织参与打击农和商,又参与操控纱供应的事情,陈光良并没有表示什么,毕竟这就是商业的残酷。

新丰纺织不参加,那只能做市场的待宰羔羊,因为这边的投机之风,也已经开始有沪市的样子。

陈光良反而支持的说道:“、纱都要保持着至少两年的储备,接下来也是如此!”

“好,我们一定加强这方面的储备”

陈光良之所以如此重视储备,是因为一旦太平洋战争开始,日本必然再加强了对华夏的经济封锁,织品必然供应不足,价格疯涨。

最后,王之誉试探性的问道:“陈先生,重庆新丰纺织要不要考虑扩大规模”

这样一来,就不用看着钱白的拿去做慈善了。

陈光良说道:“如果能扩大,总部自然就想到这个问题了,受制约的条件太多了,例如就算机器到达仰光,那一路上的问题也非常多;而且,原材料等,都是很薄弱的环节。所以,保持当前的产能,已经不错了!”

王之誉点点头,说道:“确实存在着诸多的问题”

假设不是陈光良知道,一旦太平洋战争开始,日本必然会封锁大后方的经济,另外国民政府也会动管制、纱价格管制等政策,他还可能考虑将租界或香港的工厂,拆卸一些设备,从仰光那边运到后方来。

但陈光良知道,从1942年开始,后方的经济恐怕也会糜烂,至少民营企业的日子异常艰难。

虽然陈光良已经将这些工厂的盈利捐出去,但他还是希望这些工厂多多盈利,让‘宁安基金会’的资金,帮助更多的人。

两天后,陈光良又带着秘书、保镖,朝着内江赶往,参观那边的制厂。

重庆到内江,自然选择船运,为了节省时间,陈光良一行人自然是乘坐专属的现代动力船只。这艘船二十多米,马力也有155,但也足足用了10个小时的时间。

抵达内江的制厂码头,曹铭先已经带人在迎接,都是以前在沪的老熟人了。

“陈先生,我们已经准备好宴会,欢迎您的到来!今天你先好好休整一下,明日再参观工厂!”

“好,我们就不要客气了,走,我也好久没见到大家,今晚我们就畅所欲言。”

众人高高兴兴的跟着陈光良,来到厂区的食堂,他们都是制产业的人才,当年跟着陈光良一起见证华夏白产业的成功,如今他们依旧是华夏白产业的引领者。

到达食堂后,这里已经准备了丰厚的晚宴,羊肉汤、酥枣兔、冬尖咸烧白,就是五粮液,果然是入乡随俗。

席间,大家的话题自然也是制厂和酒精厂。

曹铭先得意的向陈光良汇报道: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