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悬疑推理 > 和田挖玉,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> 第249章 狩猎野枣坡

第249章 狩猎野枣坡(1/2)

目录

苏阳看过了厂房,觉得还挺合适的,里面都有现成的水电,屋里收拾一下就能上工了,只要能捡现成的,就省了很多心。

“阿达西,这厂房的价格就辛苦你们去谈谈了,顺便打听下以前的种子厂的租金多少,咱们心里也好有个底。”

“行的嘛!”

从厂房出来,苏阳和古丽在民族街上逛了逛,吃了一些东西,就当是午饭了。

下午苏阳就在店里忙活了,迎来送往的活他做着也没有违和感,可能是心态的转变,从一个打工人变成老板的心态。

有些客人比较事多,吹毛求疵,还喜欢砍价到底。还有很多人压根不懂玉石料子,苏阳也没办法,只能从头到尾的跟他们科普玉石常识,最后硬着头皮跟他们磨价格,把他们开心的送走。

忙活了一下午就感觉筋疲力尽了,一旁的阿旺仍然精神十足,下午也开了好几单,本来这服务业还得靠激情啊。

“阿旺,你在这看着吧,我就先回去了。”

“行嘞东家。”

阿旺送苏阳出了门口。

摩托车一溜烟的穿过人群,沿路去了墨钰县。从这里出发,比距离乔木村近多了,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。

刚进旺什村,就看到一片忙碌的景象,此时旺什村已经犁完了地,拖拉机已经分头奔赴其他的村子。

这边的地头上,大家都紧锣密鼓的在地里捡石头,然后挑着秸秆撒在犁沟里。推土机比较少,但也够用,等大家撒完了秸秆,推土机平推就好了,有些地方埋的不太平缓,乡亲们就自己用铁锨平整。

毕竟是自家的地,自家种棉花,都比较上心。

眼前的景象比跟七月份收麦的场景还忙碌。

苏阳一路打着招呼来到了旺什村的夜校,隔着院墙就闻到飘来了的饭香,里面只有两个做饭的人,其他人还没有回来。

苏阳肚子早就饿了,也不等别人了,就先就着蒜掰吃了一碗拉条子,这两天就准备在村里住着。

没过多久。

门口陆续有人回来,男的都光着膀子,跟一个个水牛似的。那些开拖拉机的司机师傅住了进来,夜校基本上就住满了。

两个女娃故意回来的晚些,让他们先在院子里冲洗一下。苏阳准备明天给他们单独再找个院子,洗漱起来也方便一些。

“阳子来了啊,刚才在地头上就看到有一辆摩托车,屁股后面跟沙尘暴一样,就知道是你,吃过了没?”

二冬子肩膀上扛着叉子走过来,身上油津津的。

“吃过了。”苏阳笑着:“刚从城里回来,顺便到这看看,最近几天工程进展的怎么样了?”

“这边都挺好的,已经干一大半了,还有几天就差不多犁完了,后面撒秸秆就快多了,乡亲们都很支持。”二冬子说着,拎着洗脸盆子就往身上泼了一盆,再用毛巾在后背搓了搓。

“就是库班村有几个无赖经常闹事,被二冬哥揍了一顿好多了。”哈孜克在一旁搭话道,这几年没见,哈孜克明显黑了不少。

二冬子也是有些无奈,“哪个村里没有几个无赖,都是欺软怕硬的家伙,上回我一锤头干趴俩,剩下几个人抱头就窜了。”

说着,哈孜克绘声绘色的比划了一顿。

“做的没错,下次要是再来找事,先揍完再说,咱们现在是给公家合作办事,他这是阻挠公务,耽误了棉花播种,到时候再报警关他们进局子。”

“行!”

院子里冲澡的声音此起彼伏,不一会,地上就湿漉漉的,大家洗过澡回屋换一身干净衣服,出来就准备吃饭了。

没多久,两个女同事回到院里。

苏阳特意给他们留了两瓶汽水,女同志自然还是要特殊关照的。

“对了晓倩,你们放映科是不是要关掉了,我听说局里在搞政务改革。”

林晓倩点点头:“好像是的,现在科里的同事都在想转岗的事了,实在不行,我就留在农业局了,虽然辛苦了点,但也算是个正经差事。”

王桂芹也点点头:“我准备去林业局,我叔叔在那边,说给我安排个差事。”

那也不错。

林业局是个好差事,事儿少不累人,就是有时候需要到林子里去,比较辛苦点。其他时候都比其他人轻松。

苏阳看着林晓倩和王桂芹都有了自己打算,试着问了一嘴:“我有个想法,你们也考虑一下,多个选择多条路嘛。”

“我这边呢,等种上了棉花,再过几个月就是收棉花的季节,到时候收棉售棉都需要人帮忙,女娃嘛,就不用去地里跑了,留在办公室记录就好了,像什么登记啊,财务啊,都需要你们这些文化人来做。而且现阶段,棉花种植的培训,还有宣传工作,仍然需要有人来做....”

苏阳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,两个人互相对视一眼,没有明确答复:“苏阳,我们知道了,要不我们先考虑考虑吧。”

“行,按照咱们的规模,我觉得可以成立个农业公司,前期也比较辛苦,你们好好考虑,不急。”

苏阳说完,便来到院里,看了一下这地方,准备从中间拦出一个隔间来,用塑料纸给围起来。毕竟一帮老爷们在院里光着膀子,跟他妈耍流氓一样。

大家洗漱完之后,热气消去了大半。

哈孜克从外面推来半车西瓜,个个圆滚滚的,青皮上还沾着沙土。这里的西瓜主要分两种。

下野地西瓜和老龙河西瓜。

下野地西瓜是兵团第八师一三四团的招牌,皮厚耐旱,瓜瓤沙绵,咬一口能甜到心坎里,当地人管它叫“西北第一瓜”。

而老龙河西瓜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老品种,据说唐代就有种植,最早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,瓜虽不大,但皮薄如纸,一刀下去,咔嚓脆响,汁水四溢,甜得纯粹。

哈孜克抄起菜刀,手起刀落,七八个西瓜转眼就被劈成月牙状,鲜红的瓜瓤露出来,汁水顺着桌缝往下淌,在泥地上洇出深色的痕迹。

有人从筐里摸出几张馕饼,先在西瓜上切个口,把瓜瓤挖出来大口吃掉,再把馕饼撕成小块塞进瓜壳里。

浸透了西瓜汁的馕饼变得绵软香甜,最后再一口口吃掉,这叫“西瓜就馕”,是当地最地道的吃法。

苏阳也学着试了一个,馕饼吸饱了瓜汁,甜中带韧,竟比单吃西瓜还香。他抹了抹嘴角,忍不住又掰了一块馕塞进西瓜里。

大家吃过饭之后,有的人去村子里溜达溜达,有的人在屋里早的睡觉了。

老杨从门外走了进来,手里还拎着几个活蹦乱跳的野兔和田鼠,田鼠快跟兔子一样大了,蹬着腿,很欢实。

“阳子啊,这是从地里下的笼子,刚逮的,给你们送过来尝尝鲜。”

哈孜克高兴的从屋里取来一个竹筐,把几个小家伙扔了进去,盖上盖子,任由在里面扑腾。

一般来说,他们都是等西瓜下季的时候,才会下一些笼子,去地里逮这些东西。

有相当一部分西瓜都被这些玩意给啃了,墨钰县的人很喜欢吃这些,感觉跟复仇似的。你啃我的西瓜,我吃你的肉。

现在很多瓜田都提前收季了,地里犁地的时候,会犁出很多的田鼠洞,就把洞口下一个笼子,里面放块馕饼,一晚上就能逮一窝。

“老叔,这可是好东西啊,回头我们炖了吃。”

“巴郎子,这玩意可不兴炖,肉嫩好脱骨,烤着吃最香。”

哈孜克在一旁捧哏道:“阳哥,咱烤着吃吧,肉香!”

苏阳看着这几只小家伙,感觉一人一个腿也不够分的,只能自己吃独食打个牙祭了。

“阳哥,要不咱们明天去地里多逮一些,回头多烤一些呗。”

哈孜克说着,就咽了一口口水。

苏阳听的也心痒痒,主要不是为了一口吃的,是一段时间没摸着枪,有些上瘾了。

就跟钓鱼似的,打猎也是男人难以抵抗的运动方式。

“要不,明天去地里看看?”

“嘿嘿,准能打到只大黄羊!”

老杨年轻时候也爱玩,墨钰县也基本跑了一个遍,这边是丘陵地带,还有沙地,林子比较少,湖也不多。

野物除了田鼠和塔里木兔之外,还有野猪和盘羊,狼和豹子也有,这种不容易碰到,只要不走好远,晚上不在外面过夜,相对比较安全。

老杨跟他们说了几个打猎的好去处,旺什村向东几里地,有个野枣坡,坡地上都是一些野枣树,枣子掉下来,会吸引很多小东西过来捡着吃。

“行,那我们明天就去野枣坡上看看。”

.....

第二天,哈孜克起来的比谁都早。

蹲在院子里擦枪。

枪管在粗粝的掌心转来转去,擦得锃亮。

他时不时抬头瞄一眼苏阳的房门,活像只等着主人出门的猎犬。

“哈孜,大清早的擦什么枪?“二冬子揉着眼睛从屋里出来,裤腰带还松垮垮地挂在胯上。

哈孜克咧嘴一笑,露出两排白牙:“跟阳哥去打猎,晚上给大伙加餐!”

“就你?“二冬子嗤笑一声。

“俺不会,阳哥会啊!“哈孜克浑不在意,反倒把枪擦得更起劲了。

这时苏阳推门出来,哈孜克腾地站起身,背着枪站在苏阳一侧,跟卫兵站岗似的。

他三言两语跟二冬子交代了几句,让二冬子今天在地头上跟乡亲们再收一些田鼠野兔,晚上大家伙加餐。

但是话里话外透着股心虚劲儿,有点担心自己空手回来丢人,先找好退路呗。

王桂芹听说他们要去野枣坡,便附和道:“对了,野枣坡那边有一窝野猪,经常糟踏那边的瓜地,拱的半拉地里都是烂西瓜,大家也没什么办法,我们去那边登记的时候看到过,你们要是有什么法子就把那窝野猪给打了最好,反正过几天我们也要过去犁地的。”

哈孜克一听就来劲了,把枪往肩上一扛,拍得胸脯砰砰响:“放心,今晚就让它全家整整齐齐!”

二冬子和苏阳对视一眼,这哈孜克关键时候还知道在女娃子面前表现,不错嘛。

....

随后,他们简单吃了点东西便骑上摩托车朝着东边去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