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7章 中军将韩起使鲁(1/2)
那中军将韩起呢?
如果韩起也如他的前任赵武一样的话,那晋平公确实可以高枕无忧地做他的国君了。
也许,一开始韩起也在努力以赵武为榜样,做一名温文尔雅的晋国执政卿大夫。
比如,赵武以知书达礼闻名诸侯,韩起在读了大量诗书的基础上,努力在许多外交场合倡导以诗为礼,确实在春秋江湖留下了不少佳话。
公元前540年,由于鲁国国君鲁昭公新君即位后,晋国因故一直未遣使表示祝贺,中军将韩起代表晋国赴鲁国聘问。
这是符合当时的国际关系礼仪的,盟国之间但凡发生国丧、新君即位等大事要事,得互相通报,遣使聘问。
对晋国来说,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外交礼仪而已。但鲁国却不这样认为样!
因为,就在去年,鲁国未经晋国、楚国两个盟主的同意,居然私自调兵侵占了莒国的郓邑!
鲁国很清楚自己的头上并未长出龙角,很清楚自己侵犯邻国完全违背了弭兵会盟精神,很清楚列国诸侯联盟盟主晋国随时可以追究自己的责任!
那,就借机会,通过把晋国执政卿大夫中军将韩起的马屁给拍到位,让晋国不再追究此事!
更何况,鲁国从莒国夺来的这个郓邑的,已经归入鲁国执政卿大夫、大司徒季氏家族地盘了。对季孙宿来讲,绝不愿吐出来了。
于是,在季孙宿的运作下,韩起这一次赴鲁国聘问,鲁国表现出了受宠若惊的模样。
鲁国都城曲阜的大街小巷里,就流传这次晋国来使的消息。说什么此前一般来鲁国聘问的晋国人,最多是卿大夫甚至是上大夫这种级别的人。
如先前的郤犨,当时不过是一个上大夫,但却是晋国负责东方事务的官员。如今,刚当上中军将的韩起居然来鲁国聘问!
鲁国上下对这位晋国新任中军将纷纷点着赞,整个曲阜上下都在流传着韩元帅深入基层平易近人之类的好评。
韩起自然有所耳闻,很开心。那就将自己的良好形象再充分展示一番吧。
在鲁国,韩起顺利办完聘问一应公差后,专门拜访了鲁国太史。
鲁国太史非常激动,韩起的身份摆在那里,列国诸侯联盟盟主、天下第一强国的执政卿大夫,居然亲自前来拜访自己,这太给力了,完全可以让自己吹上一辈子的牛。
鲁国太史诚惶诚恐受宠若惊,以无比恭敬的态度热情接待了韩起,陪他参观了鲁国国家图书馆。
韩起是真的被鲁国丰富的藏书吸引了,他一边参观,一边听着鲁国太史亲自解说,表现出了令人赞叹的谦逊有礼和满满的求知欲。
令鲁国人感慨的是,这位列国诸侯之长晋国的执政卿大夫,居然提出借阅鲁国所典藏的《易像》、《鲁春秋》等书籍!
要知道,当时整个春秋江湖已是完完全全一副礼崩乐坏的模样。列国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扩张兼并,唯利是图,谁还在乎什么礼仪?
貌似整个春秋江湖,也就鲁国还在苦苦遵守着周礼,还保存着这些书籍。
当然,如果韩起去一趟周王室,参观参观大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,就会感慨周王室那儿才是真正的周礼集大成者。
但是,春秋已经走到了后期,许多周礼已经被历史淘汰了,包括鲁国,甚至周王室,大家都很清楚,春秋江湖的政治生态已然大变,一味死守着周礼,不是国家发展的理念了。
所以,在鲁国眼里,貌似已经好久好久了,没有晋国这样的大国执政卿大夫来鲁国学习周礼的记录。
但今天晋国中军将韩起创造了一个历史,包括鲁国太史在内的许多鲁国人对韩起如此重视周礼非常感慨,甚至很激动。
韩起认真阅读了所借阅的鲁国典籍,又去了一趟鲁国国家图书馆,恭敬对鲁国太史感慨道:“周礼都在鲁国啊。如今我才知周公的德行,也明白周国之所以能够成就王业的原因了。”
这是韩起的客气话,当然也是实话。
毕竟,周礼本身就是鲁国始祖周公旦一手制订的,并且是在鲁国率先实施的。正是在鲁国进行试点后,去劣存良,去粗存精,终于慢慢完善。
鲁国的历史法令和相关史料,当然得记录周礼在基层推广演进情况。
所以,韩起这才有机会见到周礼的一些早期版本,大致了解周礼的发展变化情况,故有此感慨。
但对鲁国人来讲,这是世界上第一号人物对鲁国作出的褒扬,是对鲁国的肯定。单凭韩起的这一句“周礼尽在鲁矣”,足可以让鲁国吹上几个世纪的牛。
其实,周礼尽在鲁,到现在人们都是认可的。也就是说,这句让每一个鲁国人以及鲁国的后裔深为自豪的话,流传了至少二千五百多年!
在接下来的鲁国国君鲁昭公为韩起安排的享礼仪式上,鲁国执政卿大夫、大司徒季孙宿干脆将马屁进行到底了!
季孙宿向韩起所吟赋之诗是《诗经·大雅·緜》,将晋国国君晋平公比作周文王,将韩起比作文王四大贤臣之一,连韩起听了都觉得不好意思。
韩起略显尴尬,他只好回吟了一首《诗经·小雅·角弓》,意思就是大家都是兄弟,是兄弟就不要见外,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。
享礼上虽然有肉,但这个肉不能吃。待享礼结束后,这才是正式开吃的时候。这个正式开吃的宴会就由季孙宿负责,安排在季氏家府。
韩起走进季孙宿家,一眼就发现院子里有一棵大树,枝繁叶茂,不由赞了一句好大一棵树。
季孙宿在旁边听着就接上了话:“此树得元帅夸赞,今后我不敢不精心培育此树,以不忘角弓之情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