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小说 > 穿越1979,从渔夫到最狠首富 > 第140章 79年的第三产业精神

第140章 79年的第三产业精神(1/2)

目录

f

u0000W服务意识!

或者叫做“用户体验感”。

陈暮没想到,自己会在1979年,在这鹏城的小渔村,给大家讲授,什么是‘用户体验感’。

“陈暮村长,这可是新名词,用户体验感。”沈婉钧咀嚼着。

“对啊,我也是第一次听说。这京城上学那么多年,可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!”一旁的苏念之也是好奇。

至于其他人,就更不可能听说过了。

老村长都是一脸懵逼。

可谓是懵逼树上结懵逼果,砸到树下懵逼的我。

陈暮无奈,只能开始解释。

煤油灯在渔村会议室的土墙上投下摇晃的光斑,二十几张被海风晒得黝黑的面孔围坐在长桌旁,桌上摆着粗瓷碗和开裂的笔记本。

陈暮站在用木板拼成的

"讲台

"前,手里的树枝在泛黄的挂历纸上写下“用户体验感”五个大字,墨汁渗进纸纹,像极了渔村码头被潮水反复冲刷的木板。

"先给大伙讲个故事。“陈暮吹了吹笔尖的墨渍,目光扫过前排抠着脚趾的虎娃,”去年我在港岛跑船,看见个卖奶茶的阿婆。她那摊子破破烂烂,铁皮炉子咕嘟咕嘟煮着红茶,可排队的人能绕三条街。为啥?因为阿婆给每个买奶茶的人多添半勺炼乳,还会问‘够不够甜?要不要加冰?’就这两句话,让她的生意比隔壁连锁茶餐厅还好。

"

老村长吧嗒着旱烟袋,烟锅子敲得桌板咚咚响:

"哥哥仔村长啊,你别跟俺们拽文辞。啥体验感,不就是伺候人嘛!俺们渔村祖祖辈辈卖鱼卖虾,谁讲究过咋‘伺候’买家?

"

"叔,这跟伺候人可不一样。“陈暮从裤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塑料钥匙扣,上面印着港岛某酒楼的广告,”您看这玩意儿,酒楼白送的。可拿到它的人,下次吃饭十有八九还去那儿——这就是让客人觉得‘被惦记着’。现在公社卖鱼,把鱼往码头一扔,称完拉倒,客人连个挑拣的地儿都没有,浑身溅满泥水,下次宁可多跑十里路去县城买。

"

沈婉钧翻着账本插话:

"上回我去县城粮站买粮票,售货员把票证摔在柜台上,连正眼都不瞧人。我多问了句有没有细粮,那大姐说'爱吃不吃,不吃滚蛋'。

"

她顿了顿,算盘珠子打得哗啦响,

"要是咱们食堂能让工人吃舒服了,说不定能多赚点?

"

"不是多赚点,是能赚大发了!

"陈暮抓起桌上的粗瓷碗,

"假设这碗是咱们的米饭。工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天,浑身臭汗走进食堂,要是咱们板着脸递俩冷窝头,他们填饱肚子就走,下次还来不来?可要是给他们递把蒲扇、盛碗绿豆汤,让他们觉得‘这地儿把咱当兄弟’,他们不光自己来,还能带仨工友来!

"

虎娃他爹挠着后脑勺笑:

"陈村长,您这说法新鲜。可蒲扇要钱,绿豆汤也要钱,咱图个啥?

"

"图个长远!“陈暮掰着手指头算,”一个工人一顿饭花五毛,要是吃得不痛快,下月准换地儿;要是吃得舒坦,他每月能在咱这儿花十五块。咱花两毛买把蒲扇,换来十五块的生意——净赚十三块八!要是有两千个工人呢?

"

老村长的旱烟袋突然掉在地上:

"乖乖,那就是两万七千六!

"

"这还没完。

"陈暮从帆布包里掏出张皱巴巴的报纸,头版刊登着《人民日报》关于改革开放的社论,

"看见没?上头说要搞市场经济,以后卖啥都得靠本事抢客人。现在鹏城满大街都是工地,可没一家食堂能让工人舒舒服服吃口热饭。咱们要是把‘体验感’做足了,不光能赚工人的钱,还能赚城里人的钱——等将来高楼盖起来,西装革履的老板们也会来咱这儿吃饭,就图个舒坦!

"

苏念之推了推眼镜,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:

"我在京城读书时,去国营饭店吃饭,服务员比客人还横。有回我点了盘熘肝尖,等了俩小时才上桌,菜都凉透了。要是咱们能做到'上菜快、态度好、饭菜热',肯定能杀出重围。

"

“我们家苏会计说得对!”陈暮用树枝在墙上画了个对比图,左边写着‘国营食堂’:排队两小时、冷菜冷饭、爱答不理;

右边写着‘渔村食堂’:风扇蒲扇、热汤热菜、笑脸相迎。

“现在的服务行业为啥烂?因为都是'官老爷'做派,觉得'我有的是客人,你爱来不来'。可以后不一样了,遍地都是买卖,客人有的是选择,谁把他们当上帝,谁就能赚钱。”

老村长咳嗽两声,掏出泛黄的账本:“哥哥仔村长,咱村办食堂,光买空调就花了六十多万块,这要是赔了...”

“不会赔!”陈暮打断他,

"我算过账:一台空调1800块,能让五十个工人吃得舒心。每个工人每月多花十块钱,五十人就是五百块,三个多月就能回本。再说了,咱们还能卖汽水、冰棒,这些零嘴的利润是饭菜的三倍!

"

说到这儿,陈暮突然提高嗓门:“大伙知道港岛的酒楼咋赚钱吗?他们连客人上厕所都有人递毛巾、喷香水!为啥?就为了让客人觉得‘这钱花得值’。咱们现在穷,做不了那么讲究的事儿,但至少能做到‘三个一’:一句问候、一杯热水、一个笑脸。就这三条,就能把国营食堂甩在身后!”

当然,其实这话,陈暮有点吹嘘了。

为啥呢?

因为港岛的服务有多差,那是人神共愤的。

那服务就恨不得你给我快点吃完滚蛋一般。

当然,那指的是那些小的港式茶餐厅。

客流量大,服务员少,所以态度都拉胯。

真要那种装修上档次的,那服务态度极好。

虎娃突然举手:“哥哥仔村长,那啥是第三产业?”

“问得好!”陈暮摸了摸虎娃的头,“种地打鱼是第一产业,建厂做工是第二产业,咱们搞食堂、卖服务,就是第三产业。以后啊,第三产业会比前两个都赚钱!你们想想,等大家都吃饱穿暖了,还想干啥?想下馆子、想逛商场、想让人伺候着——这就是第三产业的天下!”

老村长捡起旱烟袋,若有所思地说:“照这么说,咱村以后不打鱼了,改伺候人?”

这话说出来,大家都有点膈应。

虽然打渔穷啊,但老子乐意!

老子不伺候人!

现在赚钱了,还得去伺候人。

那膈应。

“不是伺候人,是让人愿意花钱买咱们的‘用心’。”陈暮从包里拿出个塑料袋,里面装着从港岛带回来的“一次性筷子”和“餐巾纸”。

“就说这筷子,港岛酒楼都用这玩意儿,干净卫生,客人用着放心。咱们可以把筷子换成竹制的,刻上‘渔村食堂’的字样,临走还能让客人带走——这就是‘体验感’!”

苏念之摸着一次性筷子点头:“这东西好,既环保又能打广告。要是每个客人都带走一双,相当于免费给咱们做宣传。”

“没错!“陈暮越说越激动,”以后咱们还要搞‘会员制’:吃满十顿饭,送一顿免费汤;介绍五个朋友来,送半只烧鸭。还要在食堂里挂电视——别管有没有信号,摆着就是个气派!工人干活累了,来咱这儿看看热闹,喝口冰镇汽水,就算不吃饭,也愿意在这儿待会儿——这就是‘用户粘性’!“

老村长听得直摇头:

"哥哥仔村长,你说的这些太超前了,咱渔村哪有这条件?

"

"条件都是人创造的!“陈暮一拍桌子,震得粗瓷碗直晃,”当年咱们连电灯都没有,现在不也用上空调了?只要咱们敢想敢干,就能把小食堂做成大买卖。我敢打赌——十年后,全中国的饭馆都会学咱们这套‘体验感’的玩法,谁学得早,谁就能赚大钱!

"

说到这儿,他突然放缓语气:

"大伙知道我为啥这么拼命折腾吗?因为我去过港岛,见过人家的服务业有多厉害。人家一个餐厅服务员,月薪比咱们村主任还高,为啥?因为他们把‘伺候人’变成了一门学问,变成了能赚钱的本事。咱们现在穷,没见识,但不能没志气——咱们要当这改革开放的弄潮儿,让全中国都知道,鹏城渔村的食堂,才是最懂客人的地方!

"

煤油灯的火苗突然蹿高,将陈暮的影子投在墙上,显得格外高大。

沈婉钧低头看着账本,笔尖在“用户体验感”旁边画了三个着重号;

老村长吧嗒着烟袋,眼神里少了困惑,多了精光;

虎娃攥着一次性筷子,仿佛握着未来的钥匙。

窗外,南海的夜风裹着潮气扑面而来,吹得墙上的“用户体验感”五个字沙沙作响,像极了春潮拍打礁石的声音——那是新时代的前奏。

陈暮知道,今天这场在煤油灯下的

"启蒙课

",或许正在改写一群泥腿子的命运。

当大多数人还在琢磨如何种地打鱼时,他们已经站在了第三产业崛起的前夜。未来的中国,将会涌现无数个

"渔村食堂

",而他们,正是这场商业革命的第一批播种者。

"散会吧。

"陈暮吹灭煤油灯,月光从窗棂漏进来,照亮了桌上的算盘和账本,

"明天开始,咱们先给食堂订做一万把刻字竹筷。记住——从今天起,咱们卖的不是饭菜,是‘让客人舒服’的本事!

"

人群陆续散去,虎娃突然拽住陈暮的衣角:

"哥哥仔村长,那啥时候能看电视?

"

陈暮笑着揉了揉他的头:

"快了。等咱们赚了钱,不光要电视,还要装电话、通马路,让全中国的人都知道,咱们渔村的食堂,才是最有‘体验感’的地儿!

"

夜更深了,渔村的狗叫声此起彼伏。

陈暮望着窗外闪烁的星空,想起港岛那盏永不熄灭的维多利亚港灯塔——此刻的鹏城,正如黎明前的海面,看似平静,却已暗藏汹涌的潮汐。

而他,即将带着这群泥腿子,在这浪潮中划出第一道闪亮的航迹。

第二天,一大早陈暮就跑去鹏城去找人定制了筷子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