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9章 曹爽(1/2)
曹爽年少之时,其性格谨慎稳重,加之宗室之利,自少便与同为曹氏宗亲的曹叡交情甚好。
曹叡即位后,作为曹叡的同族兄弟的曹爽被委以重任,备受曹叡喜爱。
魏明帝太和五,父曹真逝世,曹爽沿袭其父亲的召陵侯爵位。
魏明帝景初三年,曹叡病危,曹爽与与司马懿共为托孤大臣。
曹芳即位后,曹爽加侍中,改封武安侯,一时权势盛极。
曹爽受旨辅政之初,曹爽尚能与司马懿共议国事,但因其个人野心增长等因素,在朝中逐渐开始架空另一位辅政
司马懿之权,专断朝政,执意出兵征蜀,极大损耗国力,并凭借职便,居功自傲。
魏少帝正始十年,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,解除曹爽大将军之职务。
正始十年,曹爽因获谋反之罪,获屠灭三族之刑,死于洛阳。
“曹爽出生于曹魏政权的首都洛阳,祖籍沛国谯县。”
“曹爽出身曹魏宗族,其父为魏文帝及魏明帝期间的宗室大臣曹真,因此曹爽自少便凭借此便利,经常出入宫中,加之其年少之时性格谦虚稳重,因而与魏文帝曹丕之太子魏明帝曹叡交情甚好。”
“曹叡继位后,任命曹爽为散骑侍郎,后迁城门校尉,加官散骑常侍,后再转任武卫将军,成为曹叡宠爱之甚的宗室之臣。”
“太和五年,曹爽之父曹真逝世,曹爽承袭召陵侯爵位。”
“景初三年,魏明帝曹叡病重,命曹爽为大将军,掌管朝廷内外的诸多军事上的事宜,并任录尚书事一职;””
“将太子曹芳交托给曹爽和司马懿,命令二人共同辅助年仅八岁的少主。”
“曹芳继位后,加曹爽侍中,改封武安侯,食邑一万二千户,赐剑履上殿,成为重要的权臣。”
“曹爽辅政期间,为争取民望,在夏侯玄主持下,在曹魏政权进行了一场改革,被称为“正始改制”。”
“在起初,曹爽等人试图通过“正始改制”对曹魏政权中九品中正制,行政管理等级和公文繁冗等制度性进行改革的,但在实施的过程中,一系列的措施并没有触及真正的矛盾性问题,存在为改革而改革的不足,因而并不成功。”
“除改革上的不力,在辅政过程中,曹氏集团与司马集团的矛盾也愈演愈烈。”
“在受托辅政后,曹爽一改最初谦虚持重的性格,逐渐变得专权骄横。”
“起初,曹爽待司马懿如父,遇事皆与司马懿商议。但不久,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,明面尊司马懿为太傅,暗地阴谋夺取司马懿实权。”
“后又将“台中三狗”丁谧、何晏、邓飏和李胜、毕轨等亲信任命为高职,并任命弟弟曹羲为中领军,与他共掌禁军,其他弟弟也都获任官。”
“任命亲友,让司马懿的职权愈发边缘,后来曹爽遇事几乎专断,对司马懿几乎不加过问。这直接导致后来双方的正面冲突。”
“专权后的曹爽试图通过军事上的立功获得名声。在当时,司马懿在曹魏军界的地位和资历远高于曹爽,”
“曹爽的亲信之一邓飏为了让曹爽建立军功名声,建议曹爽率军征伐蜀汉,曹爽听从其计谋,于正始五年,西至长安,领六、七万兵从骆谷入蜀,此役即兴势之战。”
“因为曹爽与司马懿集团的冲突,伐蜀的军事行动在一开始便失去了得到司马懿的全力支持的可能性,开战后,”
“曹魏军队缺乏后勤补给,再加上蜀军将领王平在事前便率先据守山岭,随后蜀汉大将军费祎又率军进行支援,使得曹爽在蜀军夹击下无法前进。”
“参军杨伟和征西将军夏侯玄劝说曹爽撤军,曹爽遂带军撤离,但仍遭蜀军的追击,损失惨重。”
李白:一个70岁的老人,面对一个“宗室+权臣”双重属性的壮年人,对条大河,发个毒誓,说自己保证留他一命。
结果,壮汉竟然轻而易举的相信,乖乖的束手就擒。
但是,这样的场景,却实实在在的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上演,身为曹魏宗室、大将军、手握重兵,
且和皇帝曹芳同行“手握天子”的曹爽,竟然就这么随随便便就相信了古稀之年的“老贼”司马懿。
而如此轻信他人的结果,却是最终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。
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离开曹魏国都洛阳,赴高平陵祭扫先祖。
表面隐退多年,却早已暗中谋画就绪的司马懿乘机起事,带着司马师、司马昭兄弟和自己的一杆子“老部下”,以私养的三千死士为骨干,发动了政变,史称“高平陵之变”。
然而,手握兵权的曹爽,却在惊慌失措中未采取任何反制措施,最终,司马懿以“洛水为誓”,
发誓只是将其免官,绝对不再追究,轻而易举的让曹爽缴械投降。这场如儿戏一般的宫廷政变以司马懿轻松获胜而告终。
结果曹爽最终不仅自己身死,还落了个夷三族的悲惨命运。
作为黄河支流的洛河,又名洛水,发源自陕西,流经河南洛阳一带,最终在河南巩义注入黄河,全长约440余公里,就其流域面积以及长度来说,在大江大河数不胜数的中国实在不算突出。
但毕竟“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,要论起历史文化,洛水却有着超然的地位,甚至是神性。
洛水的历史源远流长,可追溯至上古时期。据说人皇伏羲长期在河洛一带活动,受“河图”启发画了八卦,系著名的“河图洛书”的传说。
而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,化为洛神。后世无不对其顶礼膜拜,比如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著名的《洛神赋》。
而正是由于洛水的神圣性,使得古人对其极为崇敬,对洛河发誓,就是对神明起誓。
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曾经来了这么一手。当年,刘秀和朱鲔有杀兄之仇,当刘秀率军围攻朱鲔时候,
其虽然无路可逃却也不敢投降,害怕刘秀的报复,结果刘秀当即指洛水为誓,表示既往不咎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