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网游竞技 > 夺宋:水浒也称王 > 第1147章 吕宋条约

第1147章 吕宋条约(1/2)

目录

对于跟随着渤泥国使者前来的北苏禄部落使者的哭诉,鸿胪寺毫无反应。

数年前翰林院受王伦命令整理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人口户数统计,大致得出一个结论:中原王朝核心区域的人口是有容量上限的,受制于粮食产量,这个数字大概在五千万左右的规模。

比如东汉十余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,人口达到五六千万时,黄巾起义爆发,乱世来临;比如唐朝人口达到五六千万时,安史之乱爆发。

前宋真宗时占城稻被引入并在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,于是前宋以远小于此前诸多大一统王朝的疆域,养活了七八千万的人口,而且淮河、长江以南地区的人口远超北方各路人口。

粮食对于中原王朝的稳定,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。

新汉建立以来,朝廷看似对外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北方,从东北到西北,似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外开疆拓土上面,但王伦至少让朝廷这一群精英人士们认识到了一点,那就是北方需要先安稳下来。

朝廷从未忽略过对南下的关注,故而在鸿胪寺官员眼中,你一个吕宋岛,土地一年三熟,而且还产黄金,产各种香料,那么此地合该我天朝所有!

尔蛮夷野人,晓得如何治国否?晓得如何种粮否?晓得如何开矿否?既然什么都不通晓,那么我天朝对你推行教化,那就是理所应当的!

从某种意义而言,当华夏的先祖们喊出了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的口号后,继承了华夏的中原王朝向外推行殖民简直是天经地义。

这可比一赐乐业人在《圣经》中宣称什么“耶和华的应许之地”有说服力的太多了,毕竟虚无缥缈的宗教在强大的世俗王权面前算得了什么?

鸿胪寺的官员便对北苏禄部落的使者展开了一顿忽悠,表示天朝子民乃是要给你们传播先进的技术,将文明带去蛮荒之地,从而让你们这些蛮夷也变为如华夏一样的文明人,你们应该主动配合不是吗?

一番忽悠之后,北苏禄使者便稀里糊涂地签订了一份《吕宋条约》,条约规定天朝协助北苏禄部落统一三大部,效仿中原制度组建政权,朝廷可以出兵协助,事成之后,吕宋岛北部归属中原,朝廷在农业等诸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援,苏禄国可以派王世子入京师求学,学成归国后继承王位,带领人民走向繁荣。

这是一份看似对苏禄部落极其有利的条约,苏禄从部落转为国家,成为中原的藩属国,享有各种优惠条件,但其实却是将政治、宗教、经济甚至军事的诸多权力都让了出来。

吕宋岛上散落着诸多丛林土著野人部落,只靠着南下的汉人开拓团清理,难度实在太大;若是朝廷出动军队,所耗军费与收益完全不成比例,是明显吃亏的一件事。

王伦领导的朝廷,确立的一个事务原则就是保底,或者说托底。朝廷可以保证民间对生存的最基本要求,比如均田、兴修水利、修缮道路、制定法律确保相对的公平,也可以鼓励引导百姓致富,但百姓能不能借助这些朝廷创造的条件致富,任何一个政权都无法保证的。

所以对于开拓吕宋而言,朝廷固然可以不计后果地派出远征大军攻打吕宋的土著野人,但若是民间不配合,也不可能长期占领。

现在福建、广东百姓先行,民间有了南下开拓的欲望,那么朝廷就可以插手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