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5章 :昭昭有唐,天俾万国(1/2)
唐十三年,冬。
吴广收到了桂林和象郡被唐军攻占的消息。
南越三郡,尽数归唐。
由秦将赵佗建立的南越国,正式宣告了灭亡。
“恭喜陛下!南越已平,天下将再无敢和我大唐为敌之人!”
蒯彻、陈平等臣子欣喜的向皇帝表示恭贺。
吴广笑着点了点头。
平定南越后,放眼天下确实再也找不出能有实力同大唐抗衡的国家了。
中原诸侯被严格控制,西边和北边的胡人已被打服,东边的朝鲜只是弹丸小国又被韩国牵制,南边剩下的两个越国均分闽地,势力不大,还被大唐用经济进行捆绑,翻不出什么浪花来。
东南西北,皆无敌手,自是该当庆贺。
战事落幕后,也到了处理越地事项的时候了。
因为南海三郡环境险恶,易生疾患的缘故,群臣以“天子安危”为名皆不愿皇帝南下巡视。
吴广也很听劝,没有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,就待在长沙进行安排。
“赵佗亡至百越以南,其地山林险恶,朕不会为此一人而大举兴兵,大唐只以兵守秦时疆域,然若有能入越南诛其首级者,赏千金。至于吕恪,此人鼓动赵佗封关而反唐,当以谋逆之罪腰斩于番禺市中,并夷灭其族!”
“此番大战,南越国中举义降唐者,皆赦免其罪,各自归家。”
南越的环境已经很恶劣了,但好歹还被秦人开发过,有道路可以相互连通,勉强能够行军。百越以南则是一片蛮荒,很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,派大军过去追杀,补给是无法维持的,所以吴广放弃继续南下追击,只以重金悬赏,这一来赵佗如果敢北上潜入唐境,就很有可能当场被斩杀,说不定还有人贪慕赏赐进入越南之地进行追杀。
简单处理了相应的人员,接下来的重心落在了对南越国的处置上。
这时候出现了两种观点。
“以南越之地为昔日三郡,派遣官吏前来治理。”
这是蒯彻、陈平等人的看法,重新按照秦时的划分,将南越分成象、南海、桂林三郡,和内地一样,以郡县制治理越地。
但叔孙通等跟随的臣子劝谏道:“陛下,越地离中原辽远,政令传达动辄以月计数,且当地越人众多,难以教化,若欲此地长治久安,唯有像秦时一样派重兵在此驻扎,可这样一来就免不了再出现赵佗那样的祸患。”
“陛下不若将子弟封于越地为诸侯王,以同姓血亲而治越之三郡,如此越地无需兵马看守。政令出于王国,无数千里来往之费时,远比在此地用郡县治理更加适宜。”
吴广和秦始皇不同的一点,就是他允许诸侯国的存在,叔孙通等人提出在这里分封同姓诸侯是毫无顾虑的。
唐皇现在诸子尚小,最大的太子吴询也才十三岁,若要封王,那首选的就是平乡侯吴冲。
“将冲儿封为越王”
这个想法只在吴广脑袋里闪了一下,便抛于脑后了。
如果南越之地是新打下来的,封诸侯王在这里倒也不错,可问题是之前秦国都在这里设置郡县了,而且还有大批量移民南下,没必要再以分封治理。
不过叔孙通等人说的也有道理。
南越离洛阳太远了,两三千里的距离,加上沿途环境险恶,使者走一趟都要用月来计算。如果像其他郡县一样,事事都要向中原禀报,不免会使得行政艰难。
同样遥远的辽东也有这些问题,但辽东在燕昭王时代就被设置为郡县,超过了八十年的历史,当地人已经习惯了郡县制,虽然政令传达慢了一些,但影响不是很大。
越地不一样,这里被秦军征服才二十余年,当地越人心里尚怀有怨恨,他们的风俗习惯,语言服装与中原人大为不同,如果强行用中原的手段进行治理,难免会出现剧烈冲突,使越人奋起反抗。
秦国在越地设郡,将征越的秦军留在此地,就是为了用武力镇压当地越人。
赵佗弃中原冠冕而用越人之椎髻,在历史上大肆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,同样是想要缓和越人与中原人的矛盾冲突。
改变不了你们,那我就跟着你们改变。
由此可见强行在越地推行中原郡县制是很麻烦的事,至少必须要常备一支大军在这里驻守以防止越人叛乱。
那在分封制与纯粹的郡县制之间,是否还有更平衡的手段呢
吴广想到了后世的一些东西,也想到了秦时开创的某种制度。
“朕观秦之道制,导化蛮夷,颇有成效,可将道升为郡级。设象、桂林、南海三地设为自治郡,由中央管辖,朝廷派遣郡守,其郡丞属吏则由越人任之。在唐律之外,可根据民情自设地方法规……”
自治郡。
类似于后世自治区的行政模式,相比中原的郡县,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利,让当地的越人首领也能参与行政司法,在唐国政法框架下使得此地的律法行政能更加适宜当地的越人,缓和唐律与越人土著之间的矛盾。
越人首领参政,不仅能保障越人的利益,还能稳定唐国在这里的统治,赵佗之前提拔越人为南越官吏,也是看到了这一点。
吴广弄出的这个自治郡并非是脱离现实的产物,其原形是秦国的“道”。
所谓“凡县主蛮夷曰道,公主所食汤沐曰邑。县万户以上为令,不满为长,侯国为相,皆秦制也。”
秦以郡县治天下,可并非就是那么的死板,一定要在郡下设县。其在境内少数族群较多的地方会推行名为“道”的行政建制。
比如夷道、翟道、氐道、方渠除道等等。
这些“道”和普通的县不一样,当地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自治权,是一种比较缓和的统治手段,大抵也是后世“自治区”制度的源头。
在南海三郡,秦国并未设道而是以县为主,其部分原因是秦越之战打了十多年,也就在秦灭亡之前的几年里才稳住三郡之土,且尽管在军事上占优,但依旧有大量的山林土地被越人部落占据,难以彻底掌控,也就来不及推行“道”制了。
秦的“道”制只限于县一级,再往上还是要受当地的直辖郡管辖,其实也有所不便,因为这三地离得实在是太远了。吴广从郡级层面进行自治,可以大大提升行政效率,稳定当地。
因为有秦的“道”制在前背书,皇帝的做法并未引起任何反对,都觉得这个特殊的行政建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。
吴广在南巡后,回到洛阳与吕青、舒欣等重臣再度仔细商议,正式确定以南海三郡为唐之自治郡。
由周苛等人在彼处担任郡守、郡尉,并派遣御史南下,至于其他次一级的官职,则多由当地越人首领担任。
这些人被唐国任命为官,和唐吏一起治理越地,这待遇远胜于秦时,自是高兴万分。
他们现在就是官府中人,与大唐的利益站在了一侧。
谁敢反抗官府,那就是在反抗他们。
故而一个个都拿出力气,约束各部越人听话,一时间越地太平,无人生乱。
为了对这些越人首领进行控制,吴广还推行了“留学”政策。
他让诸部越人的首领将儿子送到洛阳来留学,学习更先进的中原文化知识。
这是质子,也是一种文化灌输手段。
越人子弟们在洛阳接受教育,他们将从思想上认同大唐的统治,成为精神上的唐人。等以后回到越地,这些人大多数都会亲近大唐,这是一种同化的手段。加上吴广用经济手段对越地进行捆绑,要不了几代人,整个越地就将融入华夏的文化圈。
留学制度不仅是针对三郡的越人,其他诸侯王,甚至是塞外的胡人部落也都包含在范围内。
此时的大唐北破匈奴,南服越地,声威震于天下,是四海之内最强大的国家。
人皆慕强。
一时间天下诸侯、蛮夷皆以能送子嗣入唐留学为荣。
而除了军事的强大,皇帝还支持商业贸易,中原经济十分繁荣,各种商品充斥市场。
农业科技的进步,则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,不说人人都能吃饱穿暖,但至少道无饿殍,大唐子民的生活质量远超秦与列国争霸之时。
这是自三皇五帝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好时代。
这是由唐皇吴广开创的大唐盛世。
“盛哉大唐!”
“威哉大唐!”
“吾等大唐子民,皆愿皇帝万年!”
海内万民皆为大唐的强盛而欢呼。
大唐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向外辐射。
从唐十二年开始,大唐的商人就走出河西都护府,前往更遥远的疆域,他们与沿途城邦国家进行贸易往来,带动了沿途的经济。
到唐十四年,就在范阳侯虞子期即将归国的时候,月氏主动向唐国称臣,成为河西都护管理下的一个属邦。
唐十六年,乌孙遣使者入朝。
唐十八年,楼兰、呼揭等国商人进入塞内之地。
之后数年,来自西域的美玉、西瓜、葡萄等物贩卖于市中,牵着骆驼的杂耍艺人、跳舞的胡姬也多在洛阳街头出现。
一时胡风盛行,大唐疆土之内各种文化艺术来往交融,思想大为开放。
唐国子民同样眼界大开,都知道了在那遥远的西边,还有一片与中原迥异的广袤土地。
唐十九年,朝鲜为韩国所迫,又慕唐国强大,朝鲜王箕准主动向唐称臣纳贡,并派太子入朝留学。
唐二十年,大唐驻韩海军自韩国南部海港出发,穿越海峡,登上了一片广袤的土地。
“陛下,臣闻秦时方士徐巿曾率船队东行,至瀛洲而不归。此地必是瀛洲无疑!”
从胶东任满归来的卢陵,向皇帝说出了他在胶东听到的一些小道消息。
瀛洲
吴广笑起来。
与其说是神话传说中的瀛洲仙山,不如说是东瀛更为贴切。
“我大唐海军已有穿梭海峡之能,既发现了此地,就没有不要的道理。”
胶东、琅琊都有大唐的海军基地,海船从本土出发可以直达对面的韩国,在韩国南部的海港补给后,就可顺利南下前往东瀛。
因为距离不远,加上中途有海军基地补给,只要避开飓风天气,这种短途航海是没多大问题的。
此时的东瀛尚处于部落时代,唐军若是登陆,对于他们将是降维打击。
不过因其地遥远,又隔了海域,吴广并没有将东瀛变成郡县的想法,以这时代的通讯手段,就算占领了也很难治理,反而很容易被派到当地的将领割据。
与其被人割据,不如直接封给他吴氏血亲。
他招来侄儿吴冲。
“冲儿自随我起事,多有功劳,朕一直记在心中。今有一海外广袤之地,幅员数千里,可为一国之根基,朕欲使人王之,以宣扬大唐王化,冲儿可欲前往”
吴广笑着询问。
距离他当年起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年,吴冲也成为了一个三十余岁成熟男子。
但在吴广面前,吴冲依旧是那个最听他话的孩子。
“叔父让我前去,我就前去,一切都听叔父安排。”
吴冲没有犹豫,一脸崇敬的看着吴广。
叔父以布衣之身起事,一年亡秦,三年而定天下,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英雄事迹,是圣王也不能及的伟业,为他吴氏带来了至高无上的荣耀。
吴冲崇拜自己的叔父,愿意为吴广做任何事。
前往海外开拓,他自是一口就答应下来。
吴广满意的点点头。
他的长子今年二十岁,其余诸子皆小,没有任何经验,不适合派去海外蛮荒之地开拓。唯有侄儿吴冲,正是三十多岁的大好年华,又有丰富的作战和行政经验,派他带着唐军去东瀛,足以镇压一切。
“传朕诏令。平乡侯冲,随朕覆秦灭项,又诛魏乱,功勋卓著,乃宗室重臣。朕欲宣扬王化,开拓海外,今以平乡侯冲为东瀛王,封之东瀛诸岛!”
“臣多谢陛下封赏,冲以下将世代皆为唐臣,为大唐守卫东方海域!”
吴冲恭敬领命。
他带着皇帝调拨的一支军队,大量以随从开拓来抵罪的刑徒囚犯,踏上了前往东方开拓的旅程。
……
吴冲的离去,让他的母亲十分难舍。
发须皆白,走路都在喘气的吴伯,却是每天都在哈哈大笑。
弟弟当了天子,他却无尺土之封,就连儿子也只是个小小的乡侯,此事一直梗在吴伯的心头,如今好不容易吴冲被封了王爵,那心情是极度爽快的。
“好啊好啊,我就知道皇帝是全天下最顾念恩情的人。我这个当兄长的曾有过错,不配他封赏。但我的儿子终于是封王了!哈哈哈,东瀛王!这名字好啊!”
“我的儿子是东瀛王,哈……呃……呃……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