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1章 一定要找到导弹(1/2)
旁边的老专家沉思片刻后回答:“有这种可能,但也不排除是内部系统故障,我们还是要尽快找到导弹才能确定。”他们的讨论声在这片寂静的无人区中显得格外清晰,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解决问题的渴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搜索范围不断扩大,但依然没有导弹的踪迹。几个小时过去了,烈日高悬中天,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这片广袤的无人区,烤得大地滚烫。搜寻队伍的成员们早已汗流浃背,喉咙干渴得冒烟,但没有一个人有丝毫懈怠,大家都明白找到导弹残骸的重要性。他们的体力在不断消耗,但他们的意志却愈发坚定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一定要找到导弹。
秦朝来坐在车上,双眼布满血丝,那血丝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,记录着他的焦虑和疲惫。他紧盯着车窗外不断变换的荒芜景色,眉头自始至终紧锁着,心中的忧虑如同阴霾一般挥之不去。每一次看到疑似导弹残骸的物体,他的心都会猛地一提,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,可走近查看后又一次次失望。他深知这枚导弹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,关乎着龙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的底气,容不得半点闪失。这不仅是对科研团队的考验,更是对国家尊严的扞卫,他不能失败,也不敢失败。
常老所在的小组同样疲惫不堪,常老靠在座椅上,虽然闭着眼睛,但却没有一丝睡意,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导弹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后续的应对策略。
他的眉头不时地皱起,脸上的皱纹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深刻。
突然,他的对讲机里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叫:“常老,我们在距离预定落地点700公里外发现了疑似导弹残骸的物体!”常老猛地睁开眼睛,眼中闪过一丝惊喜,那惊喜如同黑暗中突然出现的一道曙光。他迅速对着对讲机大声说道:“原地待命,我们马上过去!”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,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。
消息如同插上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各个搜寻小组,众人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,眼神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。
他们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,纷纷加快速度朝着目标地点赶去。
车辆在道路上疾驰,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。
当秦朝来和众人匆匆赶到时,只见一片狼藉中,导弹残骸静静散落着。
导弹的碎片四处都是,有的还冒着丝丝热气,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。虽然导弹已不复完整,但看到它的那一刻,秦朝来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。他长舒一口气,那口气仿佛将多日来的忧虑一并吐出,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,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神情。
众人围拢过来,眼神中既有找到残骸的欣慰,又有对失败的不甘。
有的人轻轻叹了口气,摇了摇头,为导弹的失败感到惋惜;有的人则握紧拳头,眼中闪烁着不服输的光芒,决心要找出问题,让导弹成功。
秦朝来环顾了一下四周,清了清嗓子,大声说道:“同志们,虽然这次首次飞行试验没有成功,但大家别灰心!
从这次飞行情况来看,导弹的总体方案其实是得到了验证的。”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,在空旷的无人区中回荡,仿佛给众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
说着,秦朝来走到一块较大的残骸旁,蹲下身子,轻轻抚摸着残骸的边缘,手指感受着残骸粗糙的质地。
他继续说道:“大家看,导弹能够飞行这么远的距离,说明推进系统的设计是可行的,动力足够强劲;而且在飞行过程中没有出现空中解体等严重问题,也证明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是达标的。”他站起身,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,眼神中充满了鼓励,仿佛在传递着一种必胜的信念。
“接下来,我们只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,修改不足的部分就行了。”
众人听了秦朝来的话,纷纷点头,眼神中原本因导弹失踪而弥漫的不甘和沮丧,此刻已被重燃的斗志彻底取代。
常老望着这群并肩作战的伙伴,注意到年轻技术员握紧的拳头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而老将们的眼神中则燃烧着不灭的战意。越囡在边境的挑衅画面如走马灯般在他脑海闪过——南沙群岛的炮火、战士们染血的衣襟、黎损那嚣张的嘴脸,这些画面化作无形的鞭子,抽打着每个人的脊背。
“必须在七十二小时内完成改进。”常老的声音打破沉默,语气里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。
他的目光扫过帐篷里挂着的军事地图,落在越囡边境线那片刺眼的红色区域,“龙国的子弟兵在前线用血肉之躯抵挡,我们这里就是他们的后盾。”
专家们闻声而动,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。那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电子专家,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,袖口挽起露出手臂上的晒伤痕迹。
他昨夜只睡了三个小时,眼下乌青如墨,但当他抱起一摞厚重的导航系统资料时,指尖仍稳稳地翻过每一页。“冗余备份模块可以用北斗的三重校验逻辑。”他的声音带着咖啡因刺激后的亢奋,平板电脑的冷光映出他眼底的血丝,“这样即使主系统瘫痪,备用程序也能在0.3秒内接管。”
机械专家陈老迈着迟缓却坚定的步伐走来,手中的牛皮笔记本边缘已经磨出毛边,里面夹着泛黄的计算稿纸。
他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指点着图纸上的尾翼结构:“姿态控制喷口的材料强度不足,得换成石墨烯陶瓷涂层。”
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,却字字清晰,“我在朝鲜战场见过类似的震颤问题,金属疲劳会要了整枚导弹的命。”
讨论声如暴雨般砸在帐篷里。有人为了一个小数点后的误差争得面红耳赤,拍在桌上的手震得咖啡杯里的冷咖啡泛起涟漪;
有人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沙土上画着流体力学模型,膝盖上沾着前夜搜索时蹭到的草屑;常老亲自煮了十壶浓茶,壶嘴冒出的热气氤氲了每个人的镜片,却浇不灭他们眼中的光。
秦朝来站在白板前,马克笔在“导航修正”“材料强化”“抗干扰协议”等关键词间划出鲜红的连线,宛如在绘制一幅战争蓝图。
汗水顺着他的下颌滴落,在白板下方积成小小的水洼,他却浑然不觉。
当机械专家提出需要重新校准推进剂配比时,他突然转身,笔尖在“燃料稳定性”一栏重重顿下,留下一道深色墨痕:
“增加铷原子钟同步模块,让燃烧效率误差控制在0.01%以内。”
帐篷外,夜色如墨,只有发电机的轰鸣和偶尔掠过的夜鸟啼鸣。
常老悄悄吩咐警卫员煮了姜汤,看着年轻人们捧着粗瓷碗狼吞虎咽的模样,心中既是心疼又是骄傲。
当电子专家捧着空碗欲言又止时,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喝了这碗汤,咱们还得和时间赛跑。”
东方泛起鱼肚白时,白板上的修改建议已列满十项,每一条都经过至少三轮推演。
秦朝来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发不出声,却仍指着最新的设计图:“导航系统凌晨三点完成模拟测试,材料替换在六点前结束,上午十点前必须完成全系统联调。”
他看向窗外渐渐清晰的地平线,“越囡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。”
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时,已是第二天中午。众人饿得肚子咕咕叫,但没有人提出吃饭的事。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,就是尽快进行第二次飞行试验,看看这些修改是否能让导弹成功发射。
大家匆匆收拾好装备,再次浩浩荡荡地来到发射场。
正午的阳光如烈焰般炙烤着发射场的金属支架,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到凝固的气息。秦朝来站在指挥台前,手指悬在点火按钮上方,能清晰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。常老站在他身后,右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腰间的皮带扣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技术员们围在监测屏前,目光死死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,连眨眼都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“三、二、一——点火!”
随着秦朝来按下按钮,发射场响起一阵刺耳的蜂鸣声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导弹尾部,期待着那道刺破苍穹的火焰。然而,数秒过去了,导弹纹丝不动,尾部的喷射口一片寂静。监测屏上突然跳出红色警报,刺耳的警笛声瞬间撕裂了现场的死寂。
“怎么回事?!”常老猛地向前跨出一步,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惊和焦虑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