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8章 捉放晋惠公(2/2)
秦穆公的这番话,如同一阵清风,吹散了秦国大夫们心中的迷雾。他们纷纷点头,意识到秦穆公的决定是明智的。秦国的未来不仅仅在于一场战争的胜利,更在于赢得人心、维护道义。秦穆公的宽容与仁义,不仅保全了夫人的性命,也赢得了天下人的尊重。而晋惠公的回国,也为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留下了转圜的余地,为秦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公子絷听了秦穆公的话后,心中暗自摇头,他实在无法认同秦穆公的仁慈大度。只见他面色凝重,脚步匆匆地走到秦穆公面前,拱手施礼后,便慷慨激昂地说道:“主公,我认为万万不可放晋惠公回国啊!”
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,众人皆被他的气势所震撼。公子絷接着说道:“晋惠公这些年来,可谓是昏庸无道至极!他听信谗言,残害忠良,致使晋国朝堂乌烟瘴气,百姓们苦不堪言。这样的人,早已失尽民心,根本不配再当晋国的国君!”
说到此处,公子絷情绪愈发激动,他的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:“他不仅不仁不义,更是多次做出伤天害理之事!如今我们好不容易将他拿下,这可是天赐良机啊!若此时放他回去,他必定会对秦国怀恨在心,日后定会伺机报复。他会继续为非作歹,陷秦国于战火与纷争之中,到那时,我们恐怕就悔之晚矣!”
最后,公子絷目光如炬,直视着秦穆公,言辞恳切地说道:“主公,此等祸害,绝不可留!还望主公三思啊!”
公孙支听了秦穆公的决定后,沉默了片刻,然后缓缓开口说道:“公子絷将军之担忧不无道理,但此时杀晋惠公并不是明智之举。”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,仿佛在阐述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。公孙支继续说道:“若杀掉他,必然会引起晋国的群情激愤,他们必然会倾尽举国之力,与我们拼个鱼死网破。晋国虽然在此次战争中败北,但它的根基仍在。若我们此时逼迫过甚,反而会使我们陷入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之中。战争的代价是惨重的,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资源,还会让秦国的百姓陷入苦难之中。”
公孙支停顿了一下,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,继续说道:“让晋惠公回国,把他的太子作为人质,对他进行一定的牵制,必定对我们大大有利。这样既能展示秦国的宽容与大度,又能确保晋国不敢轻举妄动。如今我们还不能将晋国一举覆灭,因为晋国土地广袤,物产丰饶,又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。若杀掉它的国君,他的儿子定会为了报仇雪恨而发愤图强,反而会让我们面对更加强大、更加团结的晋国,只会导致更坏的恶果。”
公孙支的声音中透出一丝忧虑,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,更明白秦国此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长远的和平与稳定。他接着说道:“而且史佚曾说过:‘不要首先发动祸难,不要依靠动乱获利,不要增加相互间的怨怒。’增加怨怒会使我们难以承受,就如那汹涌澎湃的洪水随时可能将我们淹没;欺侮别人则不吉祥,如同逆天而行,必然会遭到上天的惩罚。我们还是同意和晋国讲和吧!”
公孙支的话如同一阵清风,吹散了在场众人内心的迷雾。他们纷纷点头,意识到公孙支的建议才是真正的高瞻远瞩。秦穆公也陷入了沉思,他深知公孙支的话句句在理。秦国虽然在此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,但若因此引发更大的仇恨与战争,最终受损的还是秦国自己。
最终,秦穆公接受了公孙支与公子絷的建言,决定与晋国讲和。他深知,秦国的崛起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需要智慧与远见。和平才是秦国发展的基石,而与晋国讲和,不仅能避免更大的战争,还能为秦国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。
晋惠公在得知秦国的决定后,如释重负,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。他深知此时此刻,与秦国讲和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。于是,他毫不犹豫地派遣郤乞火速回国,传达他的旨意给吕甥,命令吕甥即刻动身前来秦国,与秦人共同商讨和谈的具体事宜。
晋惠公心里非常清楚,秦国之所以会如此宽容大度,放过晋国,不仅仅是因为秦国的仁慈,更重要的是这是对晋国的一种严厉警告。他明白,只有通过和谈,才有可能重新修复两国之间的关系,为晋国的未来开辟出一线生机。
郤乞接到晋惠公的命令后,不敢有片刻的延误,立刻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。一路上,他风餐露宿,日夜兼程,心中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,又夹杂着些许的担忧。他深知这次和谈的重要性,它不仅关乎晋国的生死存亡,更关系到整个中原地区的和平与稳定。
而吕甥在接到郤乞的通知后,同样不敢有丝毫的怠慢,他立刻收拾行囊,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。他深知此行责任重大,稍有不慎,便可能给晋国带来灭顶之灾。因此,他必须全力以赴,不遗余力地为晋国争取到最为有利的和谈条件。
随着秦晋两国的和谈逐渐展开,战争的阴霾开始慢慢散去,和平的曙光似乎已经初现。而秦穆公的智慧与远见,也在这一刻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。